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9日 来源: 通识教育学院 字体大小:

    多年来,大学改革备受关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推进大学改革的一条路径选择。他们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写的人”,教育应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作好准备。

      解放周末: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问题再一次广受关注。秦书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蔡校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又是教育界人士,两位一定有受关注的思想准备吧?

      秦绍德:教育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热度”。

      解放周末:您怎么看待那么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议论?

      秦绍德:大家的很多声音,有的是很理性的,有的是很感性的。例如“教育产业化”,老百姓议论很多,但教育界并不认同,因为我们始终没有产业化过。而人们议论纷纷的“扩招”,我认为,在社会的重大需求面前,这个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至于扩招过程中带来的内涵稀释问题,现在需要我们去调整,去消化解决。

      解放周末:解决有关教育的种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秦绍德:确实是。在复旦大学看来,“通识教育”是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抓手,是复旦作出的一条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说到通识教育,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也要提出通识教育?动因是什么?

      秦绍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现在提出通识教育,时代背景是什么。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恢复高考,这是为改革开放作好人才准备。

      解放周末: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秦绍德:是的,第一件大事。这是个很英明的决策,而且这件事和复旦大学有关系。当时我们的老校长苏步青和国内其他学者共同向中央提出一个建议———恢复高考招生和研究生招生。邓小平同志后来对教育部有一个批示,让苏步青召回复旦数学系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十九罗汉”。这“十九罗汉”都是数学学科某一方向的重要人才。以召回“十九罗汉”为标志,复旦的人才培养工作恢复了。此后,苏步青又首先在国内招收博士生。谭其骧教授招了全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

      从历史角度来看,30年前,改革开放启动,同时也启动了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30年来,大学顺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快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大学教育更是迅猛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方面的数字很多,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23%,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从780万增加到1800万。大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所以我想,通识教育的提出,首先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有关。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发展之后,才会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如果时光倒转到30年前,是不可能提出“通识教育”这个命题的。

      秦绍德:对。就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也不会提出这个命题。只有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才会水到渠成地提出这个问题。

      对大学教育中的过分功利化,要敢于“逆潮流而动”

      解放周末: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秦绍德:对,这正是我想说的提出“通识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整个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人才培养也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个方面,总体上我觉得是健康的,但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说,人才培养过于急功近利,过于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

      解放周末:但一些人认为,市场导向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

      秦绍德:我认为这种提法欠考虑。大学设置专业,是应该满足社会需求的,也就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大学的专业跟也来不及,一味地跟着市场走,人才的培养就会比较功利化。而大学的专业应该有普适性、稳定性。当前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也更多地和职业联系在一起。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脚踏实地,坏处是完全服从于职业的需要,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所以,复旦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功利化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逆潮流而动”。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全面素质,而不仅只有专业技能。比如市场需要会计师,很多大学开了会计专业,但大家不能忘记,会计也需要全面素质,不做假账,有职业诚信,不仅要懂得会计,也要懂得其他经济领域的知识,等等。

      解放周末:这就是说,教育应该发挥自身对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秦绍德:是的,应当更看重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服从于未来事业的需求。我们推进通识教育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一化的人才。国家和社会需要专门人才,但这种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终身都在调整,不可能通过一所大学的本科学习就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在中学就把学生划分为文、理、工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另外,我们推进通识教育,也是我国面向世界开放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竞争。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更需要培养国际化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他们既能站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视野开阔,又要有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和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以上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提出通识教育的大背景。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回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简单模仿国外的一流大学。

      秦绍德:对。而且,我们的改革也符合中央的要求。经过前一轮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大学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在对“人”的认识上,应该表达出理解与作为

      解放周末:这些年,老百姓最熟悉的一个教育名词就是“素质教育”。人们难免会想,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蔡达峰:1998年,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这是对整个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也就是说,培养一个人,不光是培养技能,而更要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个很大的概念,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困难。10年来,复旦一直在探索。我们推进通识教育,实质上也就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推进通识教育是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举措。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通点在什么地方?

      蔡达峰:素质教育也好,通识教育也好,有一个共同的立论:着重于人的培养,而不是技能或知识的传授。这个目标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复旦所做的事情,是把素质教育具体化到通识教育,再具体化到核心课程,甚至于具体化到学生的培养形态———复旦学院。目的是希望,培养出的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这和以往所谓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觉得应用很重要、物质财富很重要、外在的东西很重要,甚至比一个人的心灵、人格都重要。可以这么说,在市场化浮躁到一定程度后,在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乃至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是不端正的,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这甚至是一种影响到民族发展的危象。在这种局面下,像复旦这样的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该在对“人”的认识上,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作为。

      解放周末:应对浮躁,需要定力。

      蔡达峰:所以一些国外大学这样解释通识教育:为了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所作的最好的准备。因为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价值观的变化也很迅速。在这些变化之中,什么是恒定、永恒不变的?我想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要求。一旦放松对人格的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对社会、民族以及自己负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激发他们对自己的关照、对民族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解放周末:按照您的理解,无论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复旦的教育理念,它们中间存在一些恒定的东西,这是共性吗?

      秦绍德:是共性。对人的本性,对社会责任,对真善美,人类社会有共同的看法。

      通识的“识”,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秦绍德:我们的理解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素质教育,有几层意思。一,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能力,会动手,会交往,素质全面,这是一种理解,浅层次的理解。二,不仅成为人才,而且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在香港和台湾,把通识教育叫做“全人教育”。如果一个人光有表面的东西,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情怀,没有个性,就不是完整的人。所以,全面素质是包含多方面的。

      解放周末:复旦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通识教育的?

      秦绍德:我们学校走到通识教育这一步,实际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们推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虽一字之差,内涵差别很大。通才教育更着眼于“才”———文科学生要读点理科,理科学生要懂点文科。这没有错,这是全面素质的一部分,但只是表层的。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开始推行学分制,开始选课。到2002年,学校提出完全学分制改革,按文、理、工、商、法、医等大类培养学生。经过这几年,随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深入理解,才一步步走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一般的文理交叉,或是一般的通才教育的概念,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整的人。

      解放周末:从字面上理解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有人可能误以为“才”的范围比“识”大一些。

      秦绍德:这里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不光这些,还要识文化、识历史。现在的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人文关怀。而复旦大学的人文学科教授,恰恰是最赞成通识教育的。他们认为,在当今科技日益发展,市场经济日益运行的情况下,人一定不能丧失自己。

      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解放周末:可否将通识教育理解为一种精英教育?

      秦绍德:我们不是简单地讲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大学培养人才是多层次的,可以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学校,但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有望在各行各业成为栋梁的学生,我们希望至少对他们进行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目前全国有几所大学在进行通识教育?

      秦绍德:北大、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都有条件,在港澳台地区,台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在提倡通识教育。在西方,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哥大、牛津、剑桥等,早就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其中标志性的是哈佛和芝加哥大学。

      解放周末:从西方引进了通识教育这个理念,给中国高校带来了什么?

      秦绍德: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理念在中国的提倡,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变化。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要深入,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经常讲,要培养大师。大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应该是非常健全的人格,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前进。很多人没能成为大师,并不是专业知识不够,而是没有这种胸怀,没有思维的前瞻性,没有文化和历史的眼光,因此成不了大师。

      解放周末:大师应该是社会的良心。

      秦绍德:说得对。

      解放周末:在西方的通识教育中,西方文明经典被看作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的通识教育呢?

      秦绍德:我觉得,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最大财富。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首先提倡的,但并不是照搬外来教育。把通识教育看作是照搬外来教育,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教育思想应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应该切合时代和国情。

      蔡达峰:市场经济不也是外来的么?其实这与是否是从西方引进的无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具有某种普适性的。

      秦绍德:对。我补充一下前面所说的全面素质。对全面素质还有一重理解: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现在,复旦每年的留学生数量突破了6000人次,各国文化在一个校园里汇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必须先理解外国文化,再回过头来反思中国文化,各国文化交融一起,这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重涵义。

      仰望星空的人,大学要多多培养

      解放周末:听秦书记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到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他指出,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秦绍德:非常有道理,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也是切中时弊的。

      解放周末:能否认为,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过分工商业化而失去“人本”的一种途径?

      秦绍德:我赞成这个说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工商业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本缺失,是很有针对性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针对性。第一,科技发展以后,很少有人探讨科技背后的人本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化,忘记了环境保护,破坏了自己的家园。这看起来是自然问题,实质是人本问题。

      第二,科技和人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在医科生培养中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医生不仅是看“病”的,还是看“病人”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必须学习人文知识,懂得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提高个人修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教育还不够完善,通识教育针对的正是这一点。

      第三,通识教育还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是一种纠正。应试教育让学生完全跟着试题转,丧失了思维的能力,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在应试教育里,学生面对的是考题,是无穷无尽的考试,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容易孤独。现在搞应试教育,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人格方面很容易缺失。而复旦,就要通过通识教育,想办法把这些缺陷扭转过来。

      解放周末:对这种缺陷到大学才着手扭转,是不是太迟了?

      秦绍德:再迟也要做。有人说,应试能够取消吗?当然,考试还是需要的。我想,我们不能取消考试,但如果应试变成了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成了工作方式,而不考虑其他能力、其他素质,那就变得可笑了。这怎么和创新社会对接?通识教育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是有强烈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