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通识教育”在美国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6日 来源: 通识学院 字体大小:

    作者:缪迅 王子豪 姜巍  

    美国南方大学教授威尔逊(Scott Wilson)以“当代美国文理学院”为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作讲座。

      谈到通识教育的由来,威尔逊说,作为“非职业的、非专业的教育”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可追寻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威尔逊解释说,通识教育初衷乃是为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使其成为精神上的“完人”。在美国,通识教育一直作为精英型大学基础课程存在。然而自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的践行在美国文理学院却呈衰落之势,纯粹的人文学科不可避免地成为“象牙塔中的学问”。面对当今社会的诸多挑战,拥有深厚人文传统的文理学院应如何应对?该如何让“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文学科走出象牙塔,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威尔逊说,作为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滥觞之地的古希腊,向来重视人才培养及知识传授。早在智者学派大行其道时,贵族阶层就将人文知识学习与哲学探索作为高尚追求。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将哲学变为人学之举,将人本主义思想提升到新高度。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学院已颇有现代文理学院雏形。受其启发,美国文理学院授课模式也融合了苏格拉底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给予大量机会与教师探讨和合作探究。

      讲座中,现任文理学院政治系主任的威尔逊,展示了他所在学校的校园视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一座中世纪古堡式建筑坐落其中,现代文明在这里几乎找不到痕迹。校园中心的古老教堂更是增添了浓厚宗教色彩。师生三五成群地讨论、阅读,随处彰显深厚的人文底蕴。或许,相比于工程、经济类的专业技能型“小学”,政治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等等究天人之际之“大学”教育,更适合在地处偏僻的校园展开,以防止学生因快节奏的世俗生活而不能专心治学。

    让学问走出教室,经世致用

      受欧洲中世纪大学三科(文法、逻辑、修辞学)四艺(几何、算术、天文、音乐)课程模式影响,当下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与少数自然科学领域,这些看似空泛玄虚的课程与社会功利务实的要求并不相符;文理学院为此反省,部分高校也提出“学生责任”——以为社会培养高尚公民为办学宗旨的建议,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并要求地方政府向学生提供“社区参与”项目,从而使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

      威尔逊说,相较于研究型大学的重研究轻教学,文理学院得益于小班化、精英化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结合上更具优势。导师可指导到每个学生,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极强的参与感与思辨精神。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容易将创造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识教育的新时期与新机遇

      尽管通识教育模式曾是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内的美国顶尖高校所推行的教育模式,其价值也在近年逐步被国内学者提倡,但通识教育的式微又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还是办学之初的目标人群是精英阶层人群,其高昂学费令大众望而却步,这种精英阶层教育难以推而广之。更为重要的是,崇尚小规模教学的文理学院因极小的招生规模也大大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威尔逊认为,21世纪的文理学院虽然在近期遭受瓶颈,但从长远方向考虑,致力全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通识教育,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文理学院正在尝试招收国际学生,设置更加灵活的课程及有意识培养学生特定方向的兴趣,并适度引入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我们为何不着眼教育的未来,专注于更为学子精神境界与人文修养的提高?”威尔逊发问道。在他看来,始于几年前的上外英语学院英语教育人文化改革,可以视为探索和完善中国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通识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只要不放弃通识教育理念并坚持下去,它终将重现昔日辉煌。”威尔逊以这一结论为其讲座画上句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327

    来源链接:http://www.cssn.cn/jyx/jyx_gjjy/201503/t20150327_1564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