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复盘上学期《高等数学》教学成效,明确新学期教学改进方向,系统探寻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与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通识教育学院数理部《高等数学》课程组于9月25日通过腾讯会议(会议号127-407-819),成功举办了以“精准施策,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为主题的线上教学研讨会。会议聚焦出卷导向、课堂教学实效、课后辅导跟进等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集体智慧,复盘教学全过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本次会议由肖黎明老师主持,核心议题为“各班级期末考情梳理与教学策略优化”,旨在通过经验共享、问题共探,进一步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研讨会上,吴焱生老师率先结合自身所带班级的期末考试情况展开分享,从成绩分布、学生知识薄弱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进措施,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实用参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吴老师在分享中强调,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实时掌握。他提出,教师可从两大维度精准把握学情:一方面关注学生作业反馈,作业不仅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载体,更能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作业完成质量、纠错情况的分析,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紧盯课堂表现,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玩游戏、睡觉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需及时介入提醒,帮助学生端正课堂学习状态,确保教学效果落地。针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吴老师指出,高等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对于新进教师,他建议在授课中多采用“诱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极限”这一抽象概念时,可引入古代数学家对极限思想的探索案例,用生动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点的距离,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更易理解、更具吸引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吴老师表示,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举例巩固”的闭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吴老师分享之后,其余参会教师陆续围绕本班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展开汇报,重点聚焦期末成绩中的不及格率与平均分数据。据老师们披露,上学期各班级高等数学不及格率整体处于30%以上的水平,其中表现较好的班级不及格率可控制在20%多。老师们普遍表示,在日常教学推进中,各班级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讲解逻辑以及作业布置的类型、难度与频次基本保持统一标准,但期末成绩却出现明显差异,个别班级的不及格率远高于其他班级。针对这一矛盾现象,参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观察与经验,从多维度展开深入剖析,最终梳理出两类关键影响因素。
从学生层面来看,班风与学习行为习惯是导致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多位教师指出,不及格率较高的班级,整体班风相对松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不足。课后,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复习与钻研的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被动接收”层面。更值得警惕的是“作业与考试成绩脱节”的现象——不少班级学生平时提交的作业正确率较高,但期末考试分数却不理想。老师们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情况很可能与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方式相关:不排除存在通过网上搜索答案、抄袭同学作业等投机手段完成任务的行为,导致平时作业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短板,也让教师难以精准判断学情,后续教学调整缺乏有效依据。
在教师教学层面,首先对全体授课教师的付出给予肯定:上学期,每位教师都在课程准备、课堂讲解、作业批改与课后答疑等环节投入了大量时间与心血。肖老师也补充说明,此前已通过访谈的方式向本班学生了解授课反馈,学生对自己从教学态度、讲解清晰度等方面均给出了肯定评价。同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的建议:课堂上需更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眼神交流、随机提问等方式及时捕捉学生的困惑并予以解答;针对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可将其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形象案例,降低理解门槛;此外,对于能够通过图形、图表辅助讲解的内容,应尽量采用可视化展示的方式,让复杂的逻辑关系与计算过程更直观,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吸收。
最后,课程组组长肖黎明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指出提升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出卷、教学、辅导各环节协同发力,关键在于“精准”二字——精准分析学情、精准设计教学、精准实施帮扶。总结时再次强调,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院工作的核心,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要求定期开展此类深度教研活动,持续关注教学效果,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与支持,共同为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数理部
撰稿:张晶晶
图片:张晶晶
初审:莫小华
复审:陈 佳
终审:蔡煜浩
广州理工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地址:7栋教学楼522 电话:020-87433472